推动徐州市制造整体向“绿”

“零碳园区”是时下的热词之一。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建设零碳园区作出部署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,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,建立一批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。

其中,在绿色转型方面,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。零碳园区建设是一个崭新的事物,各地都在积极探索。什么是零碳园区?高质量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?

什么是零碳园区?

什么是零碳园区?零碳园区真的没有碳排放吗?

“零碳”可以理解为“碳中和”,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。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周期内,通过清洁技术支持、碳回收技术、能源储存交换等方式,对碳排放进行减少、抵消或清除,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“归零”的现代化产业园区。

零碳园区对园区管理、企业生产提出了更为精细、更为全面的环保要求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。根据产业发展特点,我市在5月底印发《徐州市(近)零碳园区建设实施方案》,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,将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发展、产业升级有机结合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、积极有序开展(近)零碳园区建设,加快能源绿色转型、引导产业深度脱碳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、增强产品竞争力,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,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

《建设方案》进一步明确,到2025年年底,推动5家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单位(近)零碳园区建设树典型、做示范,13家其他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等(近)零碳园区建设全面展开,鼓励引导不同类型园区广泛参与,构建“5+13+N”(近)零碳园区建设体系。

到2027年,(近)零碳园区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,相关技术装备、商业模式、配套政策服务等更加健全,(近)零碳园区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要的动力源、增长点和主阵地。

(近)零碳园区怎么建?

工业园区集聚起了产业、功能、创新、人力等各类资源要素,实现园区从高碳向低碳转型,再由低碳向零碳转型升级,决定了“双碳”战略落地实践的成效和质量。

在实现碳达峰之前,适时布局零碳发展,谋划实现碳中和发展路径,正是落实“双碳”目标战略的应有之义。结合我市实际,《建设方案》提出,我市将聚焦重点、统筹推进、分类建设、动态提升的原则,按照试点示范、加快建设和有序推进等三种类型,布局实施(近)零碳园区建设。

试点示范类以5家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单位为重点,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丰县经济开发区、新沂经济开发区和云龙区等试点单位,积极探索不同地区、不同管理机制的差异化(近)零碳园区建设模式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路径、出经验、树典型、做示范。

加快建设类以12家其他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(高新区)和徐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建设主体,通过全域或优选基础较好的区中园作为建设范围,加快启动推进(近)零碳园区建设,推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坚实支撑。

有序推进类鼓励支持外贸出口相对集中园区、绿色低碳产业园区、环境综合治理园区、科创产业园区、绿色低碳街区、物流园区等其他各类园区载体,因地制宜开展(近)零碳园区建设,研发应用零碳技术和装备,探索创新商业模式,提升零碳专业服务水平,推动形成多方共建格局。

(近)零碳园区建什么?

零碳园区并不是没有碳排放,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“零碳”。它意味着在园区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,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、节能减排技术、碳汇项目、碳交易活动等方式,实现碳排放和碳抵消的平衡。

根据《建设方案》,我市将围绕能源供给零碳化、能效水平标杆化、生产过程清洁化、基础设施绿色化、资源利用循环化等重点工程,深度建设(近)零碳园区。这对园区管理、企业生产提出了更为精细、更为全面的环保要求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。

从能源供给看,(近)零碳园区将紧抓非化石能源直接供应这个零碳园区最鲜明特征,强化园区与周边光伏、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,建立“电、热、气、冷”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,因地制宜推动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。

从零碳能源供给指标看,到2027年,建设园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20%以上(先导区50%),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(含绿证)达到30%以上(先导区70%),终端电气化率达到50%以上。

从能效水平看,将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,计划到2027年,园区50%以上的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水平,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(当量值)低于0.35吨标准煤/万元、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0.6吨二氧化碳/万元。

从供应链体系看,树立“亩产论英雄”“单耗比贡献”理念,构建绿色产品—绿色工厂—绿色园区—绿色供应链体系。到2027年,建设园区实现绿色工厂、绿色供应链企业占比达到10%以上,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数量占比达到50%以上。

从基础设施看,园区内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须达到50%以上,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保有量达到80%以上,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%以上。资源循环利用方面,也有相关指标体系。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率达到95%以上,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6%以上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%以上。

(近)零碳园区建设是推动绿色转型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,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构建零碳生态,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。以建设绿色电力消纳集中地、绿色制造业集聚地、绿色商品出口贸易集散地为牵引,着力打造(近)零碳产业园升级版,提升绿色转型竞争力。